228战西南(上)-《理想年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陈宦介绍情况时,与会各位将领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当陈宦发问:“诸位认为鄂军的主攻方向指向何处呢?”

    会场即刻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判断鄂军主攻方向,这个责任太重大了,谁也不敢轻易表态。

    正在众人沉默之时,陈宦得意门生黄鹄举发言说道:“从历史上考查,历代入四川,大多是由川北而来,也有溯江西上的,但地形险阻,不便用兵,川陕路交通方便,易于鄂军展开。基于上述理由,我主张调四川四个师团于川北剑阁一带布防,以挫败鄂军入川企图。”

    陈宦不住地点头。袁世凯拍过来的电报也是这样判断:鄂军入川的主要方向,或北或东,以北面的可能性较大。他认为,川东方面,由于地势险要,人烟稀少,交通不便,大兵团行动十分困难。而且,川东方向的翼侧湖南刚刚占领,而贵州尚有唐继尧的牵制。而川北方向呢?虽然地形也十分复杂,有横亘于川陕间的秦岭、大巴山,通行困难。但是,自古从中原到西南走的都是这条路,川陕之间路途虽险,毕竟有古老的官道干线相连。[ranEΝ .nET 燃.文]特别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,李想新建了一条畅通的铁路线直通(因为西北丰富的矿藏被发现,李想鼓动长江财团的资本家掏荷包修建一条直通西部的大动脉),可以解决大兵团作战的补给。于是袁世凯认定:鄂军入川,势必要从北面来。

    眼下,雷震春的情报也佐证了他在前一个时期的判断,因此陈宦没有半点犹豫,仍然坚持既定方案。

    陈宦肯定地说道:“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,川北方向仍是鄂军进攻的重点,对这一方向的防御必须加强。必须拒匪于川境之外,即以陇南与陕南为决战地带,而不在川境之内与匪周旋。因此,秦岭防线一定要守住,没有我的命令,不许擅自后退。另外,除了秦岭防线以外,还必须沿白龙江、米仓山、大巴山一线构筑第二道防线。同时,川东方向也不能掉以轻心,黄鹄举部必须加强防守。还有,钟体道第二混成旅应迅速配置在南充、大竹地区,作好向川北或川东机动的准备。”

    陈宦也是有私心,让川军顶在川北第一线,他两个嫡系新编混成旅放在安全的第二线,阴险的想要先把桀骜不驯的川军团消耗一下,却不知道放在第二线的嫡系才是已经站在悬崖边。

    经过讨论,四川都督,成武将军,兼四川巡按使,陈宦判断:“鄂军对西南可能四面进攻(由川鄂路、川湘路、黔路、川北、川东北),以一部绕道玉树进入西康,堵塞西南之侧后门,主力由川北直趋成都,由湘黔路直趋昆明,切断川桂联系,以囊括西南。”

    据此,陈宦决定,一拍桌子说道:“以保卫戡乱基地四川,争取时机,等待国内变化为目的,争取长期持久、机动防御为战略,北面自大巴山、米仓山亘摩天岭之线,利用地形阻歼匪军于境外,进行持久抵抗,并积极向敌后发展游击,东面配合华中友军攻击,力争会歼匪军于湘西地区,不使进入贵宁四川一步。”

    为确保西南地区,陈宦决定采取六条措施:“1.自力更生,粮服军饷自筹,不依靠中央维持,继续作战。2.积极建立新军。3.划四川为若干警备区,如二县或三县成立联防指挥部,积极组训民众,动员人力物力肃清土匪,维持后方治安。4.自川鄂边界起,经武陆、七苟山、大巴山。米仓山到摩天岭之线,实行大规模纵深破坏道路(其长度约当五日行程),控制水源,空室清野,使敌不能通过(由陈宦派人监督进行中人)。5.以康滇为后方,不得已时向该两省撤退。6.限自本月15日起三个月内肃清四川地下乱党。”

    由上可见,陈宦为确保四川而分兵把口,并将川军主力置于川陕甘方向,而在鄂川黔方面的兵力则比较薄弱,这就为鄂军主力由东面突破,进而实行大迂回大包围,并将川军主力聚歼于四川盆地创造了条件。

    陈宦虽然把“保卫大西南”的重点放在川北方向,但在川鄂黔边也加紧了防御部署。

    黄鹄举的川湘鄂边区绥署设于恩施,其所属钟彬第14团之第一新编混成旅有三个团位于五峰地区,另有两个团位于巴东、野三关地区,还有两个团位于恩施以北石乳关地区;其所属陈克非第20团之三个营位于宣恩地区,第15团三个营位于来凤以北地区,第18团两个营位于黔江、酉阳地区。这些都是前清遗留下来的巡防营病夫,没有什么战斗力。

    在位于开江地区也两个旅的兵力;一个旅位于巫溪以北;三个巡防营的兵力位于官渡口、巫山、奉节地区,三个巡防营的兵力位于镇坪以西地区。

    贵州团练武装的刘显世为贵州护军使,贵州团练两个团位于镇远及其东北地区。

    袁世凯亲信贵州巡按使龙建章直辖的三个团位于万县以北的开县,协放重庆,加强川鄂绥署的防御力量。贵州协渝,这是前清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老传统了。

    陈宦企图通过以上部署,沿大巴山、巫山、武陵山至湘黔边境构成一道防线,阻止鄂军入川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