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我这个盘,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啊。” “不是符合,而是有点过了,有点仿过头了。”秦卫东道,“这胎质粗得有点过头了,胎体也厚得有点过头了。还有这釉层,又显得薄了一点,釉色也显得过于淡了一点。 我见过不少北宋早期、中期和晚期的作品,可以肯定,这就是仿品。而且确定,是民国河南蔡氏家族的仿品。” “这么说,我那个朋友,骗了我?”高建昌问。 “您那位朋友,玩古董玩了多久了?”秦卫东问。 “他说,有五六年了。”高建昌道。 “这就很难说了。”古千峰道,“说不定,你那位朋友也看走眼了。 出自河南蔡氏家族的仿品,属于高仿,不少行家都会看走眼。” “那肯定是我那位朋友看走眼了,这也怪不得他。”高建昌道,费解地看着秦卫东,“卫东啊,那你接触古董,已经多少年了?” “十五六岁就接触了,算算,也有六七年了吧。”秦卫东道。 “我再拿件东西,给你看看。”高建昌说完,走到博古架前,弯下腰去,从博古架下面的柜子里搬出一个雕花红木盒子,放在茶桌上。 高建昌打开盒子,从里面拿出一只墨绿色的青瓷花瓶,小心地放在茶桌上。 “南宋龙泉窑的黑胎墨绿釉贯耳瓶?”秦卫东问。 “厉害啊,一眼就看出来了?”高建昌冲秦卫东竖了个大拇指。 “如果是真的,应该是国宝级了。”秦卫东道,“南宋龙泉窑的黑胎墨绿釉存世极少,品相这么好的,更是少见。如果是真的,那就价值连城了。” “你这么说,我怎么觉得,我这件贯耳瓶,好像真有问题呢?”高建昌苦着张脸,看着秦卫东,“这可是我花了1000块钱买来的。” “如果是真的,花1万都值。”秦卫东道,“之所以物以稀为贵,是因为黑胎墨绿釉的烧制条件极为苛刻,工艺水平要求极高,成功率特别低,现在存世量极少。” “你先别说了,先看看呗。”高建昌有些担忧,又有点期待地看着秦卫东。 “好吧。”秦卫东小心地拿起那贯耳瓶,翻来覆去看着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