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、天命真的来了-《靖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朱厚熜有点头大。
    不是他说这一番话朱厚熜听不懂,而是仍然不能习惯这些文人无比正式时的说话风格。
    简单点,用词简单点。
    关心皇太子礼仪和登基礼仪,那是因为老秦曾经说过,大礼议的开端就是与嘉靖继位的身份及登基礼仪安排有关。
    朱厚熜现在记不得细节了,只能先多做些准备。
    “……周师,没有人蛊惑我。”朱厚熜想了想就迎上他的目光,“陛下虽然病重,但宁王的例子不远,我都记着呢。只是多学点东西,不算有多严重吧?除了祭祀,我连府门都没出,更没与任何朝臣有往来,周师过虑了。”
    周诏凝重地看着他。
    这样回答,就是说心里确实在想这些。
    良久之后,周诏再行一礼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我父亲做乐会知县,因为平了海寇,最后却莫名身死。我成化十六年中了举,虽然只做了三年的县学教谕,却也已经看透了一县之地的官场有多险恶。世子,陛下虽然病重而无子,但世子是臣看着从出生长到如今这般大的,臣私心里更愿意看到世子袭封之后,平平安安地做个王爷。”
    这回周诏说话简单了很多,朱厚熜也听到了心里。
    人老成精,周诏怎么会看不透?
    大明的王爷很幸福。如果没什么野心的话,除了不能离开封地乱跑,实在是天下间一等一逍遥的角色。
    朱厚熜也想过不去当那个皇帝,走入权力相争最狂乱的风暴中央。
    但他早就想明白了,树欲静而风不止,这事轮不到他选择。
    老秦曾经说过,人家就是看嘉靖年纪合适又最势单力薄好控制,这才选了他。
    至于什么辈分、顺序、血脉……如果有心,那不就是生一场病的事?
    当然了,这些是老秦的暴论。
    朱厚熜想了想就回答道:“王府耳目众多,我哪里不知?学生答应周师,若无天命,绝不妄想,也不妄动。请教《会典》只是为袭封王爵做准备,周师说是吧?”
    周诏这才点了点头,放心了不少。
    随后看着案子上的《会典》,心里又有些不安定。
    一直到完成了今天的教学之后,周诏回到纪善所反复思量了许久,这才铺开了纸写起信:
    【仲德吾友:一别六年,君按察江西事务繁重……】
    他写信的对象是王府前任长史袁宗皋,六年前被兴献王上奏称赞,成为了少有的从王府属官中又升迁的官员,如今是正三品的江西按察使。
    绝大多数的王府属官,一辈子都得不到升迁,也不会再去别处任职。
    这是兴献王对袁宗皋的恩情,不想看到进士出身的袁宗皋在王府蹉跎一生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