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革除运司弊政! 刘健沉默了片刻,然后皱着眉头开了口。 原因嘛,无非就是运司官员太容易腐化堕落,早就变成了一个个腌臜之地,去了之后想要砥砺节操坚守本心,也基本上不太可能,因为运司积弊多端,牵涉多方利益,纵使你不想贪腐也会有人逼着你贪腐! 第二个原因,则是运司官员,特别是运使品秩虽高,但权力有限,纵有善政,亦难以升迁。 都察院总宪张敷华也沉声道:“可问题在于,这些监生多为“年迈学荒”之人,精力、才识均已不济,加之没有上升的空间,很多人遂“隳堕而恬污”,而且盐司为利薮所在,常有权贵子弟趋之若骛,运司之缺“胄子、乙科往往得之”,这就更是使得运司官员不堪入目,贪墨之徒比比皆是!” 非翰林不得入内阁,这就是最好的例子。 朱厚照听得有些烦了。 堂堂大明皇帝,成何体统! 指定是跟着中山侯汤昊那个武夫丘八学多了! 马文升闻言一喜,咧嘴笑道:“皇上英明,正是这個王鏊,现任吏部左侍郎。” 这三位大佬是怎么个意思? 联袂而来就是为了告诉朕这运司糜烂不是一人之错? “三位爱卿,你们想说什么直说无妨。” 科举出身的差异虽然并不能决定一个官员品行和能力的高下,但是足以决定了此人的仕途上限高低。 “事实上,自弘治年间出现官员不愿就运司之职的情况后,朝野关于振兴运司的呼声不绝于耳,先帝爷更是屡有试图振兴之举。” “随后,吏部尚书王恕题准:“以二甲进士选副使,三甲选判官及杂以考选前列举人铨补,三年查有成绩,会经荐举或节年考语俱优者,副使比照知州推升各部员外郎,判官比照知县推升各部主事”。” 王恕,赫赫有名的弘治三君子之一,推行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国策大政,是大明王朝罕见的名臣。 小皇帝闻言神情一震,立刻追问道:“这个法子倒是不错,那可取得什么效果了?” 话说到这儿,刘健沉默了。 天官马文升却是冷笑道:“王公随后将“二甲进士万福等、三甲进士袁翱等选除运使、运判”,他们在任上颇有作为,如万福后来便因为“课最”而被升为南京刑部郎中,都是一时才俊,运司也因此风气大振!” “王公的举措,使得“一时人各自奋,各运司称为得人”,然而,弘治六年王公因为小人构陷被迫致仕之后,他所订立的政策便不被施行全面推翻了!” 此话一出,朱厚照顿时勃然大怒。 “谁干的?” “都是些糊涂蛋吗?” “运司因为王恕改制风气大好,结果却因为党争而废置!” 不得不承认,饶是刘健此刻这张老脸都有些挂不住了。 实在是马文升这张嘴太敢说了,什么话都敢直接说出口,而且还是在皇帝陛下的面前,丝毫不加掩饰的那种! 你这跟指责文臣缙绅党争祸国有什么区别? 小皇帝听后会怎么想? 明明挺好的政策,却因为党争而废置,连王公都被赶出了朝堂! 小皇帝本就对文臣缙绅把持朝政极为不满,现在一听到这话,那不发飙才怪! 朱厚照到底还是忍住了,毕竟那都是弘治年间的事情了,而且当时执政的皇帝还是他亲爹,真正的糊涂蛋也是他亲爹! “朕懒得去追究弘治年间的事情!” “对了,王公可还健在?” 张永闻言立刻小心翼翼地提醒道:“陛下放心,王公健在,如今已经是九十高寿了!” “按照朝廷制度,陛下即位的时候,曾派遣官员送敕书慰问王公,赏赐他羊、酒,增加粮食役奴。” 九十高寿! 这可是真正的祥瑞啊! 七十古稀,古来稀少。 现在坐在面前的天官马文升,八十高寿都走不动道了,却还依旧顽强地坚挺在朝廷之上,执掌吏部大权。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真正的硕德老臣存在,正是因为这些硕德老臣的缝缝补补,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才没有彻底崩盘! 想到这儿,朱厚照突然叹了口气,立刻吩咐道:“再派人送敕书过去慰问王公,多带些赏赐过去,看看王公家里需要什么。” “另外,告诉王公,朕欲革除运司弊政,希望王公可以无所隐瞒地直话直说,当然王公若是对朝政有何见解,亦可以畅所欲言,朕给他这个特权,随时可以上奏进谏!” 第(2/3)页